和刻《楚辭》注本略考–文史–中找九宮格交流國作家網 admin, 2024 年 6 月 9 日 《九歌圖字畫卷》(部分) 材料圖片 japan(日本)素有翻刻漢籍的傳統,其刻本普通稱為“和刻”。和刻之于《楚辭》也不破例,如漢王逸《楚辭章句》(《章句》)、宋洪興祖《楚辭補注》(《補注》)及朱熹《楚辭集注》(《集注》),都是研討者必教學場地讀必須具備之書,于是japan(日本)學者花鼎力氣,加以翻刻。 一、和刻《章句》本:和刻《章句》易名為《王注楚辭》,翻刻于japan(日本)寬延三年(1750),校刻者為“莊允益”,故稱為“莊本”。莊氏,姓莊田,名益恭,字子謙,通稱平五郎。《章句》系莊氏年五十四歲時校刻,屬其暮年之作。 莊本卷首有明王世貞序,次為其師舞蹈教室服元喬題識,次為莊允益自序,次《凡例》,次《目次》。服氏稱“莊子謙與二三子校《楚辭王注》”,莊氏自序也稱“今茲與友人井勃門、柳年夜共享空間禮讀之,遂句焉,梓于前川氏”。井勃門、柳年夜禮、前川氏等人,能夠就是“二三子”,配合介入了校讀編輯任務。可見此書校鋟,師友相從,匯集了世人聰明,實屬不足為奇。 莊本盡管改了書名,但其全體構造、卷次編排,與存世《章句》本無甚異同。 莊本問世后,遭到熱捧。劉師培說,“今所傳王本,明刊而外,惟japan(日本)莊益恭刊本較為精善”。崔富章說,“總體不雅之,莊氏校刊《王注楚辭》,乃取各本之長”。實在否則。莊氏《凡例》稱,“今所讎校,華本四通,此方寫本一通”。經反復比勘,所謂“華本四通”:一是俞初校刻于萬歷十四年本(俞本),二是萬歷十四年馮紹祖翻刻于不雅妙齋本(馮本),三是朱燮元、朱一龍校刻于萬歷二十九年本(二朱本),四是《凡例》所說《箋注》本,屬于洪興祖《補注》系列刻本。這些簿本,皆非善本。所謂“此方寫本一通”,或說是明隆慶本,沒有根據。從今朝版本著錄看,隆慶本沒有傳進japan(日本)的著錄。 《章句》系列,以據宋翻刻的正德本(通稱黃省曾本)、隆慶本(通稱夫容館本)為最佳。馮本的底本是隆慶本,而其差別之處,是馮氏或據《補注》《文選》本校改所致。二朱本的底本是隆慶本,翻刻中又增添了訛誤。俞本的底本是正德本,又據朱熹《瑜伽教室集注》重作編次、校改,合并為十卷,已往正德本較遠,是《章句》系列中較差的一種。 莊本的藍本恰好是最差的俞本。如《九歌》《九章》《七諫》《九懷》《九嘆》《九思》六卷,卷首均有小目,俞本刪小目,莊本從俞本,也無小目。正德本等《天問后序》后又載班固序,俞本不載,莊本也不收錄。至于各篇文字,莊本與俞本同而與他本異者多達270余條。如《離騷序》“屈原名平”,馮本等皆無“名平”二字,是俞氏據《集注》妄增,而莊本因襲其誤。類此情形,不乏其人。證實莊氏是以俞本為藍本,用馮本、朱本、《箋注》作校本。莊氏斥俞本轉變了《章句》構造,“妄作好笑”,分卷及《離騷后序》《天問后序》取舍,采用了馮本、朱本,可是并不克不及轉變其藍本為俞本的現實。自《年夜招》以后,莊本與馮本、朱本同而與俞本異的情形,逐步增多,能夠是決心據馮本、朱本校改。尤其《九懷》《九嘆》《九思》三篇,藍本換成了馮本。或許其所據俞本缺后三卷,據馮本補足。所以,莊本便成了一個“怪樣子”的“假古玩”,其文獻價值也可想見。 莊氏漢學素養不高,在校改中多有誤判。如《離騷》“皇覽揆”句王注“言己美父伯庸”,“皇”訓“美”,注文宜有“美”字,莊氏據馮本誤刪了“美”字。最不克不及承認者,莊氏無版本根據,憑臆妄改。如《國殤》“凌余陣”句王注“侵凌我屯車”,《補注》本作“屯陣”,莊本私改作“屯軍”。類此不在多數。莊本不是“精善”之本,不值得過度譽揚。 二、和刻《補注》本:傳世《補注》,只要明、清刻本,且以清刻為主。所謂“明翻宋本”,已支出《四部叢刊》。此外,有明末清初毛表校刻汲古閣本(汲古本),清康熙間陳枚寶翰樓翻刻汲古閣本(寶翰本),易名《楚辭箋注》,清素位堂依寶翰樓翻刻《楚辭箋注》本(素位本),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翻刻汲古閣本(同治標)等多種,以汲古本為最佳。可是,完全無缺的汲古原刻本,存世僅見兩部:一部躲于國度藏書樓,有王國維朱墨手批;一部躲于南京藏書樓,有清丁丙題簽。其他均為殘本。短短三百余年,連《補注》汲古本已成奇怪物,古籍保留太不不難了。當下不難看到的,如中華書局《補注》點校本,標榜藍本用汲古本,現實上是同治標或許是《四部備要》本。同治標在上述刻本中,過錯最多,是個劣本。上海古籍出書社點校本《補注》,是用汲古本作藍本的。 和刻《補注》,鋟版于japan(日本)寬延二年十一月皇都書林,故稱“皇都本”,當時相當于清代乾隆十四年(1749)。安然柳美啟糾集中村治郎兵衛等十人校刊此書。柳美啟,即“柳治兵衛”學名,字公通,號四明,因此或稱“上柳四明”,或號士明,japan(日本)京都人。皇都本的藍本,學者或認為是汲古閣本,或認為是寶翰本。實在是素位本。證據是:一、素位本落款為《楚辭箋注》,與皇都本同;二、柳美啟于跋中說“補注間稀有字脫而不補,因瑜伽教室知此希世殘編”,是指《漁父》“眾人皆濁”句下無注。寶翰本有注,而素位堂本同皇都本無注。更為主要的是,皇都本、素位堂本,文字雷同最多。從今朝版本著錄看,不見有汲古本的著錄,闡明沒有傳進japan(日本)。 皇都本校改了藍本的文字訛誤,確有可取之處,值得參考。《離騷》“紉秋蘭”句《補注》“廣而長節,節中赤”,素位堂本“赤”作“亦”,他本也誤作“亦”。柳氏據《離騷草木疏》“蘭”條改作“赤”。《天問》“靡蓱”下《補注》引《山海經》“其枝四衢”,素位堂本“四”誤作“曰”,他本亦誤。柳氏據《中山經》改作“四”。可是,新增的文字過錯,比校訂者多出幾倍。如《離騷》“雜申椒”句王注“猶維用眾賢”,素位堂本“維”作“雜”。雜,合共的意思,說合種申椒、菌桂諸芳,故下有“是雜用眾芳之效”。維,是誤字。他如“雅”誤作“推”,“乎”誤作“平”,“匹”誤作“四”,“其”誤作“共”,“若”誤作“苦”,不乏其人。和刻本無故呈現了很多japan(日本)通行的俗體字,如“怛”作“怚”、“擔”作“抯”、“妲”作“姐”之類,觸目皆是。所以,《補注》皇都本,夠不上善本的標準。 三、和刻《集注》本:元明以后,跟著程朱理學官方認識形狀位置簡直立,本來備受理學家蕭瑟的《楚辭》,一度熱了起來。在japan(日本),江戶幕府的統治位置不竭加大力度,朱學成為japan(日本)官學,《集注》也獲得japan(日本)朝野的追蹤關心。慶安年間,japan(日本)開端翻刻《集注》。慶安本最後只要《集注》八卷、《后語》六卷,易名曰《注解楚辭選集》。享保九年(1724),八尾平兵衛等又補刊了《辯證》二卷,書名才改為《楚辭集注》,得以成為足本。 慶安本首為何喬新《楚辭序》,次《馮開之師長教師讀楚辭語》,次《目次》,次《集注》註釋,次《后語原序》,次《后語》。和刻慶安本的藍本,饒宗頤等以為是何喬新成化十一年(1475)刻本。這并不靠譜。慶安本“目次”下有“朱子校定”四字,成化本無;慶安本半葉九行,行十八字,成化本半葉八行,行十七字;慶安本註釋后夾注雙行小字列集校,然后另起一行空一字單行小字列集注,成化本註釋后夾注雙行小字先列集校再列集注,集注不另起一行;慶安本眉端有批語,成化本無批語;慶安本《后語》無總目,成化本有總目。再說,《馮開之師長教師讀楚辭語》,收錄在萬歷南京刻本里,假如慶安本以成化本為藍本,為何羼進了成化本之后近百年刻本里的內在的事務文字?兩者互異之處,觸目皆是。這些差別,都可以證實二本版式分歧,沒有因襲關系。竹治貞夫師長教師持雷同見解,并判斷其藍本為萬歷南京本,其根據是誠如上述所見差別之處,恰都與萬歷南京原形同,結論可以成立。 傳世《集注》,有宋寧宗嘉定四年(1211)本、理宗端平二年(1235)本,都保留了其書原貌。成化本據端平本翻刻,開通代翻刻《集注》先河。之后有正德本、嘉靖本、萬歷本、天啟本、崇禎本等數十種,都是據成化本翻刻的。慶安本又據萬歷南京本翻刻,間隔宋刻已相隔好幾代,其原貌已蕩然無存。當下收拾《集注》,當然以宋刻為藍本,碰到疑問題目,參校元刻本就夠了,明刻以下多見放棄。所以從文獻意義上說,慶安本價值不年夜。況且這個簿本校勘不精。如“據”訛作“括”、“埋”訛作“理”之類,觸目皆是,離善本請求也甚遠。 (作者:王琨,系浙江師范年夜學文學院博士;黃靈庚,系浙江師范年夜學文學院傳授) 未分類